查看原文
其他

《电工技术学报》专题征稿|新型储能系统应用关键技术

电气技术杂志社 电工技术学报 2022-09-26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活动专区


CES Conference



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应对极端事件、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加速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除抽水蓄能外的新型电储能技术)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因此,应加快大容量、长周期、高安全、低成本电化学储能研发应用,建立完善的动力电池退役、回收、再利用体系,实现规模化梯次利用。推进氢能、蓄热、蓄冷等技术研发应用,解决新能源长时间尺度大范围波动问题。


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做好长时间尺度的功率预测和评估,确定年/月资源量,充分了解当地的年度消纳能力,并做好预留,着力新型储能的长期电量预测技术,实现年度/季度/月度时间尺度的电量预测。


其次,加强多时空尺度优化调度技术研究,建立以新型储能优先调度为原则,考虑新能源出力不稳定的多时间尺度调度计划模型。逐步实现针对不同时段的能源调度分配策略,针对不同的需求,在保证供电需求和成本条件下的找到新型储能的优化策略。


最后,建立新型储能长时间尺度优化调度的模型和体系评价标准,依照此标准的指标对新型储能进行系统的评估。


基于上述研究重点,为充分反映和展示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聚焦新型储能系统应用关键技术,助力“30•60”目标实现,《电工技术学报》编辑部特邀请北方工业大学李建林教授、清华大学梅生伟教授、东北电力大学李军徽教授担任特约主编,共同组织“新型储能系统应用关键技术”专题,特向国内外此领域的专家、学者征稿。


专题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1. 储能电站级建模仿真技术

  2. 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

  3. 钠离子电池集成应用技术

  4. 氢能系统建模控制技术

  5. 共享储能新型商业模式、价格体系探索

  6. 其他储能相关研究


投稿要求


1. 研究性论文。

2. 综述性论文,要求有全面的阐述和深刻的评论与见解。


投稿须知


1. 来稿必须原创,不涉及保密问题,谢绝一稿多投。

2. 来稿请用word排版,论文版式请参考本刊论文(http://www.ces-transaction.com/html/folder/17120983-1.htm)。


重要日期


论文投稿截止日期:2022年5月30日;论文预计出刊时间:2022年10月。


投稿方式


请登录杂志网站(http://www.ces-transaction.com/)注册作者用户名投稿,投稿时请在投稿栏目(类型)中选择“新型储能系统应用关键技术专题”。


特约主编


李建林

北方工业大学;dkyljl@163.com


博士,二级教授,博导,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储能标委会秘书长,IEEEPES储能技术运行控制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先进碳材料产业促进会储能主委会主任委员,国网吉林电科院储能领域首席技术专家,安徽省自动化学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华东储能领跑者联盟副理事长;《电工技术学报》等权威杂志编委。受聘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高校兼职教授。先后承担储能领域国家级项目多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课题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电网公司储能方向重大项目10项,各级网省公司项目10余项。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5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SCI/EI检索,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负责起草储能领域行业标准10余项,著有《大规模储能技术》、《智能电网中的风光储关键技术》、《储能系统电网调频技术》等著译作10余部。在储能领域获省部级一、二等奖项10余次。


梅生伟

清华大学;meishengwei@mail.tsinghua.edu.cn


博士,教授,青海省昆仑学者、青海大学副校长、光伏中心主任。先后赴国立新加坡大学、日本上智大学、日立公司、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开展访问与合作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IEEE Fellow,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中央军委科技委主题专家,国家储能示范工程首席科学家。针对我国电力系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的大容量远距离输电通道建设、特高压交直流联网及大规模新能源开发三个阶段的重大科技问题,他在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控制理论与大型同步发电机抗扰控制、电力系统自组织临界理论与互联电网灾变防治、工程博弈论与新能源消纳以及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电力、能源、国防等领域。主持基金委、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3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476篇(SCI 214),出版著作10部(其中英文著作2部)。他引17000余次,H-指数54。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11项。


李军徽

东北电力大学;lijunhui@neepu.edu.cn


工学博士,教授,东北电力大学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委员,IEEE PES智能电网与新技术委员会(中国)能源信息社会系统分委会常务理事,Associate Editor of JPES/PCMP。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40余篇),公开发明专利40余项(已授权30余项),授权软著7项,参编储能学术专著1部。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7项,主持省部级科技项目4项、电力企业横向科技项目20余项。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访问期刊网站。



推荐阅读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新媒体平台




学会官方微信

电工技术学报

电气技术



学会官方B站

CES TEMS

今日头条号


联系我们

《电工技术学报》:010-63256949/6981

邮箱:dgjsxb@vip.126.com


《电气技术》:010-63256943

邮箱:dianqijishu@126.com


编务:010-63256994;订阅:010-63256817

广告合作:010-63256867/683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